陈小平,现任腾冲市第三届政协委员、常委,腾越街道朝阳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大胆创新,主动作为,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见证了腾冲“饵丝豆腐第一村”的蝶变。

自担任政协委员以来,陈小平积极发挥委员作用,通过调研、提案、院坝协商等方式,先后提出了《关于擦亮腾冲饵丝品牌的建议》《关于加强腾冲饵丝发展产业的建议》《关于整治朝阳大道及绿化美化亮化的建议》《关于消除农村饮用水安全隐患的建议》四件提案,其中《关于擦亮腾冲饵丝品牌的建议》被腾冲市政协评为优秀提案。在壮大村级经济发展方面,结合朝阳村“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四大优势,大力发展以“电商物流园、豆腐加工园、饵丝加工园、优质饵丝稻种植园、有机蔬菜园”5园为支撑的新型集体经济。
2022年,朝阳村成为腾冲市39个乡村振兴示范点之一,在2023年考核中荣获第四名,朝阳还先后荣获“中国传统村落”“云南省卫生村”“保山市集体经济强村”“腾冲市文明村镇”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擦亮饵丝金字招牌
朝阳饵丝、豆腐加工距今有600多年历史,生产工艺成熟、食材用料考究,曾演绎了明永历帝“大救驾”的故事,是名副其实的腾冲饵丝第一村,胡家湾饵丝成为腾冲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过去一直是家庭作坊式零散加工经营,产业规模小,生产质量不一。作为政协委员,陈小平深知传承弘扬腾冲饵丝文化,对推进腾冲文旅产业融合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此,为擦亮“腾冲饵丝”金字招牌,陈小平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调研,集思广益,以村集体入股、村“两委”增资扩股等方式,将胡韦刘饵丝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变为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重整后,采取“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饵丝加工户”模式,与多家配送企业签订饵丝米线订单配送合作协议,为饵丝加工户提供了稳定的销路。目前,合作社已发展社员86户,从业人员800人,年加工原料米1.5万吨,生产饵丝2.2万吨,年产值1.12亿元。陈小平还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在原来合作社的基础上,投资600余万元采购鲜、干饵丝生产线设备各一套,建设集现代生产车间、传统工艺体验区、产品展示区于一体的饵丝文创馆,推动朝阳饵丝走得更远,叫得更响。
推动豆腐出彩出新
除了饵丝以外,豆腐也是朝阳村的一张名片。为将这一传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陈小平带领村“两委”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盘活原村委会闲置资源,投资30万元建成朝阳豆腐研学馆,传承发扬豆腐传统工艺。目前,研学馆已经成功申报为腾冲市、保山市两级中小学教育研学基地,开展豆腐研学活动120余次,带动豆腐加工户54户,产值近320万元。在发展传统的豆浆、豆腐脑、菜豆花美食基础上,陈小平还带领豆腐加工户,开发豆腐乳、油豆腐等产品,培育扶持豆腐加工示范户和样板车间,开发“腾越三好”(饵块、豆腐乳、干腌菜)特色农产品大礼包,让特色产品品质有保证、品种多样化、农户收入有增加。2024年“腾越三好”大礼包销售额20万元,豆腐加工户年均收入12.2万元,推动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
助推物流发展蓄势
在巩固发展壮大传统产业的同时,朝阳村利用近城优势与13个村(社区)抱团发展,整合项目资金1500余万元建成功能设施齐全的仓储集散分拨中心,通过吸引周边小型物流市场集聚,积极带动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该中心已引进公司入驻,新增就业岗位200余个,每年为13个村(社区)增加集体经济65万元,其中朝阳村集体经济增收40万元。2024年朝阳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93.7万元,解决了社区“无钱办事”的困境。
深挖生态人文优势,村韵村美共朝阳
朝阳村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厚重,是中国传统村落,这里有独特的田园风光,是腾冲“一门双进士”胡琏、胡璇,“翡翠大王”毛应德的故乡,有《徐霞客》游记记载的“雷起潜”,“一进四院”杨强林老宅,村内山野阡陌,青砖黛瓦、翘角飞檐,一幢幢融合“四合五天井”风格的徽派农家院落,与绿树清溪点缀辉映。然而,进入朝阳村的交通主干道——朝阳大道多年来“五堆十乱”现象突出,“晴天一身灰,雨水一身泥”的交通环境与美丽的传统古村落格格不入,陈小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建言献策为己任,不负韶华照初心”陈小平在腾冲市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及时提出了《关于整治朝阳大道及绿化美化亮化的建议》。该建议得到了立案,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目前,重修的朝阳大道宽敞明亮,道路两旁红花点缀,绿意盎然,已成为进入朝阳村的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