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县市区政协  >  正文

县市区政协

【县(市、区)政协】农文旅融合让小山村焕发新活力 ——昌宁县政协经济提案助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

发布日期:2024-04-01 18:56     来源:昌宁县政协      点击量: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从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环境“脏乱差”的村庄到环境卫生好、邻里关系好、经济收入好的“三好”村庄,耈街乡挖沙村坚持党建引领促发展,在基层社会治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上不断探索和尝试,走出了一条“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道路,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改善,先后荣获“云南省文明村、云南省卫生村、省级绿美村庄、省级六美村庄”等荣誉称号,一跃成为全县乡村振兴示范村。



耈街乡挖沙村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得益于昌宁县政协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李玮委员提交的《关于给予耈街彝族苗族乡挖沙村乡村振兴示范点支持的提案》的办理助推。

提案指出,挖沙村海拔在1600米至2400米之间,年降雨量为1000毫米至1200毫米,平均气温16度左右,耕地面积1159亩,有农业人口256户957人,劳动力657人,适宜各类果蔬、中药材种植,劳动力资源充沛;过境耈街乡的永昌、弥昌两个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极大的提升了挖沙村的区位交通优势。依托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将挖沙村发展成为耈街乡澜沧江流域区域次中心的建设条件逐渐成熟。

提案建议,请相关部门给予支持,对挖沙村的旅游项目、基础设施进行拓展升级,帮助规划打造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点。

经过会议研究后,县委坚持县级领导督办重点提案制度,将该提案作为全县20件重点提案之一,由昌宁县政协主席夏红军督办,县农业农村局承办。提案交办以后,县政协主要负责同志多次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耈街乡人民政府一同研究讨论,从项目、资金、规划、人员等方面为提案办理保驾护航。

为落实好提案办理,县委、县政府发挥好乡村振兴指挥部的指挥棒作用,统筹协调、逐层递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夯实传统产业基地、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农文旅融合,做到内扫庭院,外兴产业。

“人人参与、人人共享”,挖沙村通过党组织牵头,组织动员全村党员、群众投入到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来。在公路沿线栽种三角梅、编竹木条篱、堆砌石片墙、摆放花卉盆景,布置乡愁文化和农耕文化体验点5个,共同打造2公里“幸福示范路”;通过集中式污水处理、常态化垃圾清运、日常化卫生保洁,形成责任明确、全民参与、规范有效的环境维护模式;推行家禽规范圈养,房前屋后开展“花园、菜园、果园”三园建设,研究制定《挖沙村“最美庭院”五美五净评分标准》,并借助最美庭院评比“红黑榜”,营造家家注重卫生、人人美化环境意识。

县委、县政府还紧扣乡村振兴目标任务,重点聚焦党员干部、中小学生、周边乡镇常住人口“三个群体”,围绕“有看头”“有玩头”“有买头”三大重点,做实产业兴旺的文章。据耈街乡主要负责同志介绍:“目前我们依托200万元财政涉农整合资金和30万元彩票公益金开展挖沙村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建设,建成农业产业发展种植示范基地160亩,其中:种植蓝莓20亩,种植魔芋100亩,种植无土栽培草莓20亩,种植马桑10亩,种植冬桃10亩,改扩建产业发展道路1条320米。下一步我们将实施《耈街乡挖沙村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农旅融合建设项目》,计划对县道进行拓宽改造,建设完善生态停车场、旅游公厕、垃圾收集中转、污水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布局农耕、历史、民族等文化元素,提升改造老旧学校(鱼塘)片区,配套建设村史馆、时代记忆馆、农耕文化馆、民俗产品展销馆等功能区,打造农业观光体验区,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

“有了提案的助推,挖沙村搭上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快班车,激起了一股返乡发展的人才回流热潮,如今的小山村也焕发出了新活力”李玮委员说道,“传统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乡村电商、研学教育等融合发展的模式正逐渐成为全县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