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县市区政协  >  正文

县市区政协

【县(市、区)政协】隆阳区政协院坝协商激活人居环境改善新动能

发布日期:2025-10-16 18:10     来源:隆阳区政协      点击量: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保山市隆阳区社区村落,一场场无主席台、无发言稿的院坝协商,正悄然改变着城乡面貌。几条板凳、一壶清茶,政协委员、村干部与村民围坐,共商民生事。今年以来,仅聚焦人居环境提升的院坝协商议事会议已开展11场次,协商达成共识40项,解决问题43个。院坝协商已成为隆阳区政协推动人居环境改善提升的“金钥匙”,让“干部干、群众看”变为“一起议、共同管”,探索出一条基层民主协商与人居环境整治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问题导向 从“群众需求”里找协商靶心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千头万绪,如何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隆阳区政协给出的答案是:把协商议题的“选择权”交给群众,从“急难愁盼”中精准锁定靶心。

在永昌街道双虹社区,居民抱怨“建安小区公园荒了十几年,杂草长得比人高,孩子没地玩、老人没处歇”;辛街乡杜家村村民揪心“学校厕所漏雨又破旧,孩子过马路如厕太危险”;永盛街道朱家自然村因征地拆迁遗留问题,被调侃为“城市疮疤”——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社区院落的真实声音,通过政协委员走访、村社干部收集、群众现场反映,最终成为院坝协商议题的“首选项”。

院坝协商议题必须“从群众中来”。会前组织委员“下沉”,通过“板凳会”“田埂谈”摸清需求;聚焦“小切口、大民生”,把盘活闲置资源、补齐公共设施短板、健全管理机制等具体问题作为协商重点。

多元共商 在“集思广益”中凝聚共识

院坝协商的魅力,在于打破“干部讲、群众听”的单向输出,构建“大家事、大家议”的平等对话场景。

协商现场没有“权威发言”,只有“各抒己见”。在辛街乡杜家小学厕所改建协商议事会上,村民说“材料要用耐用的,别修了又坏”,乡贤代表承诺捐6万元;永昌街道建安小区讨论闲置土地改造时,乡贤主动提出“我出灌木苗,社区负责种”;辛街乡邹里村商量停车问题,村民提议“把闲置宅基地改成口袋停车场”……每一场院坝协商议事会,政协委员们都积极扮演着“桥梁纽带”,既向村民解读政策、梳理各方意见,又引导理性讨论、推动形成共识。

正是这样“群众提需求、委员搭戏台、乡贤献力量、干部抓落实”的多元参与模式,让协商不再是单一群体的“独角戏”,而是多方协同的“大合唱”,最终推动共识高效形成,也让群众从“事不关己的旁观者”真正转变为“参与决策的主人翁”。

实效落地 用“真抓实干”换环境蝶变

协商的成效,最终要看“商量的事有没有办成、群众有没有受益”。隆阳区政协秉持“议而有决、决而有行”的原则,推动共识转化为行动。

硬件提升“看得见”。永昌建安小区的荒地变身“老幼活动区”,配齐健身器材和休闲长椅;河图街道持续争取资金用于道路硬化和修复,建设生态停车场。机制创新“管长远”。河图宋家坝建立的“户内三管四包+公共区域保洁员”管护制度,常态化保障村道清洁;瓦渡乡土官村将环境评比、网格管理写入村规民约,让“讲卫生”成为自觉。群众参与“有动力”。辛街乡邹里村将停车规范写入村规民约,村民主动劝导乱停行为;芒宽乡敢顶村对特困户减免保洁费用,优先聘用为保洁员,既解决就业又提升参与感。

院坝协商成为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助推器”,关键在于把握三条原则:民主协商的本质是“为民”。只有把议题选在群众心坎上,让群众有地方说话、说的话管用,才能激发参与热情。基层治理的关键是“共治”。通过政协委员链接政策资源、乡贤带动群众参与、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形成“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协同”的多元共治格局。长效提升的核心是“机制”。协商不仅解决眼前问题,更注重建立管长、常管制度,无论是村规民约的约束,还是保洁队伍的运营,或是考核评比的激励,都让人居环境从“短期整治”转向“长期维护”。

隆阳区政协开展院坝协商已从“解决具体问题”延伸到“推动系统治理”,从“改善人居环境”拓展到“赋能乡村振兴”。这些发生在社区村落里的民主实践,正在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内涵,为隆阳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