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的《人民政协报》第6版刊发《云南保山市政协:“棕”情欢歌为“帮户”》。全文转载如下:

云南保山市政协:
“棕”情欢歌为“帮户”
初冬时节,走进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新华乡邦户村棕制品加工厂,只见工人们指尖翻飞,将原本不起眼的棕丝化为规整的原料,再经多道工序变成畅销产品。谁能想到,这片曾经被缺劳力、缺技术、缺门路“三座大山”困住的高寒山村,如今靠一束束棕丝闯出了乡村振兴新路子。
近年来,在保山市政协精准帮扶下,邦户村撕掉“落后标签”,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发展,从民生改善到人才培育,实现全方位蝶变,一幅“产业兴、乡村美、村民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谈及村里的变化,邦户村党支部书记柯自贤难掩激动:“曾经的邦户村,地处高寒山区,交通闭塞、用水短缺成为发展的‘拦路虎’。”保山市政协领导干部多方奔走争取资金,让基础设施建设跑出“加速度”:3处村组“断头路”被打通,10公里硬化道路如巨龙穿梭山间,50盏节能路灯点亮夜间出行路,织密村组交通网;22公里新建供水管道蜿蜒延伸,彻底解决农田灌溉与村民饮水难题;崭新的村两委办公场所投入使用,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实保障,昔日“被遗忘的角落”现已变成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脱贫不是终点,持续增收才是关键,产业就是核心抓手。”保山市政协驻村队员张洪刚望着漫山棕树,语气坚定。
保山市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进村调研,与村两委、村民围坐院坝共商发展大计。结合邦户村土地气候优势,“棕产业”成为共识,“山边、路边、地边、沟边”的“四边模式”全面推广,40万株甜棕扎根山间,其中20万株已投产见效。同时,林下种植200余亩滇重楼、黄精、石斛等中药材,形成“棕树+药材”立体种植格局,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为破解“产销脱节”难题,市政协搭建“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桥梁:协调70万元资金建成棕制品加工基地,结束棕产品“零敲碎打”销售历史;邀请农业专家开展技术指导,举办棕制品制作培训班,让村民掌握“看家本领”;对接红河远山公司达成包销合作,构建“合作社统一收购、企业加工销售”闭环产业链,让棕产业雪球越滚越大。
加工基地的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两年来,合作社累计收购棕丝1000吨,带动群众增收约6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此外,市政协持续开展消费帮扶,建立长期定向采购机制,5年来累计帮扶销售额达15万余元,让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基础设施完善了,产业发展起来了,保山市政协又将目光投向长远发展——教育帮扶。2020年5月,市政协设立“捐资助学资金”,制定管理办法,累计募集资金270余万元,发放助学金128万元,助力380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圆梦,其中邦户村10名学生受益。一笔笔助学金,如阳光照亮孩子们的求学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力。
“我们将持续深化‘党建+产业+治理’模式,推动邦户村向‘产业强、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生活富’的目标迈进。”保山市政协主席赵冬梅表示,市政协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聚合力、添助力、增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