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上午,根据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日程安排,举行界别联组协商会。第三组主要是中共、经济、农业、科技、科协、体育、文艺、新闻出版、少数民族、特邀界别联组,协商的主题是:统筹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宗国英同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云南滇中新区党工委书记程连元同志,省委常委、曲靖市委书记李文荣同志,副省长、省政协党组成员董华同志,副省长和良辉同志,省政协副主席黄毅、徐彬、何波同志,以及省级有关单位的负责同志出席会议。驻保省政协委员董礼书、赵栩分别以“打好绿色食品牌推动我省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发展”“巩固核心烟区多元产业融合构建云南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题在本次界别联组协商会上发言。
|
|
|
|
董礼书认为,去年省委、省政府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作为五个万亿级支柱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打造,聚焦八大绿色食品产业,全力打响云茶、云花、云菜、云果、云咖等一系列“云”字号高原生态绿色农产品品牌,推动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特色产业迅速发展。但也存在农业产业基础薄弱,一二三产融合不够,品牌价值与产品生产标准不高,区域规划分工优势不明显等困难和问题。并结合全省“十四五”规划的部署,建议:一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去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工作,明确要求“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我认为基于我省“欠发达”省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产仍是非常重要的产业,打好绿色食品牌,推动转型升级符合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实际,必须常抓不懈、一抓到底、久久为功,必须防止朝令夕改,提法多变。二是加大统筹谋划力度,克服“小散弱”及同质化竞争问题。用足气候、海拔、土地、生物多样性等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加大土地流转,推动产业向适宜区集中,强化统筹区域发展,并力求境内境外一体化,不断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三是创新思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高原“绿色、环保、原生态”等特色资源,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发展水平,转变发展方式,加大对市场的研究力度,聚焦种子端,电商端,坚持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发展方向,形成以三产推二产,以二产促一产的倒逼式新发展模式,推动全省高原特色农业真正实现转型升级。四是继续强化绿色、有机认证产品标准制定。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关键在制定标准和树立品牌,要通过强化科技支撑,提高我省有机产品品质和市场知名度,以品质提档升级带动产业提质增效,树立我省绿色食品公信力,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使之叫得响,可溯源,消费者信得过,市场占有率高。五是持续提升农民素质。打好绿色食品牌,农民是关键,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和产业发展一体研究,通过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养大批现代化农民,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实现这个目标,还要解决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空心化问题。
赵栩认为,云南因独特的地理气候、良好的自然环境,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 、影响最大 、需求最大的优质烟叶生 产供应基地 ,烟叶生产成为稳定助推烟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烟农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烟草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面临核心烟区流失,烟农队伍的不稳定等问题。建议:一是处理好“稳”与“控”的关系。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筑牢“政府引导、企业服务”的产业建设组织管理体制和技术服务体制,站在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研判产业发展形势,系统谋划产业结构调整,确保为烟草产业发展留足空间。二是建立永久烟田保护区。划定永久烟田保护区。在己规划的基本烟田范围内,要把烟叶产业纳入本地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主要内容,确保永久烟田划定建设顺利完成。建立完善基本烟田保护制度。逐步完善并严格实施基本烟田保护政策措施,重点在基本烟田规划区开展高标准烟田水利、道路、土地平整等项目建设,切实提高基本烟田标准化水平。三是持续推动烟叶与多元产业融合发展。以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促进烟农增收致富为目标,充分利用烟叶基础设施、基本烟田等,横向做好产业布局,纵向打造产业链,构建“田”字型产业链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多产业融合之路,推广种植烤烟前茬特色作物羊肚菌、蚕豆等,打好“烤烟+N”组合拳,提高烟田产出率和烟区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走出“以烟为主、多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形成产业“常青藤”。四是创新服务再上新水平。着力打造数字烟草,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大力推进“数字云南”建设决策部署,按照“大系统、大平台、大集成”要求,全面推进烟叶生产收购信息化管理,深入推进“一部手机种好烟”APP推广应用,加快推动烟叶生产、收购、调拨、复烤、营销全过程数字化。五是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继续优化烟区布局、品种布局和加工布局,推动烟叶生产向质量好、需求大、水平高的区域和种植主体转移。紧紧围绕“把云南各种烟州(市)都打造成为市场需求旺盛烟区”的目标,提高烟叶生产整体管理水平。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把“绿色、生态、安全”鲜明地写在云南烟区转型发展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