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政协龙陵县第八届委员会各专委会2014年度调研工作安排》龙协办发〔2014〕3号,政协文史委决定对全县抗战遗址遗迹保护和利用情况进行调研。3月31日—4月1日,在范兰萍副主席带领下,由文史委、文广旅外局及专委会部分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深入龙山、龙新、松山及县城遗址遗迹点,采取实地察看、听取介绍、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调研。同时,对平达乡、象达乡等8个乡镇全县抗战遗址遗迹保护和利用情况进行了材料收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龙陵抗战遗址遗迹众多,根据其分布和性质的不同,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滇缅交通遗迹、日军侵华罪证设施遗址、地方民众敌后抗日活动旧址、中国远征军大反攻作战遗址、战后纪念设施设备。据统计,截止2013年,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松山战役旧址含7项:松山战役遗址,董家沟日军慰安所旧址,老东坡阵地,东卡日军碉堡,驻龙日军司令部旧址,日伪县政府旧址,龙陵日军军政班本部旧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惠通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象达乡龙潞游击队司令部旧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0处,县级文物保护名录2处(龙山杨家祠堂、龙新远征军战地医院旧址)。平达乡老熊坟日军炮兵阵地遗址、三锅腔远征军阵地遗址、大尖山日军阵地遗址,象达乡象达战役遗址、象达日军宪兵司令部旧址还没有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
龙陵县人民政府重视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一是制定出台了《龙陵县抗日战争文物保护管理规定》、《松山战役遗址保护区管理暂行规定》及《松山战役旧址文物保护规划》,既将抗战文物纳入法制化管理,又使抗战遗址遗迹得到了有效保护。二是2010年对松山抗战遗址遗迹进行全面普查,编撰完成了《松山抗战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资料汇编》,使松山抗战全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三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强抗战遗址遗迹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维修。2003年至今,共投入资金1893万元,建设了龙陵抗战纪念广场、龙陵抗日战争纪念馆、董家沟日军慰安所和“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同时对龙陵日军侵华罪证遗迹部分项目进行了抢救性维修;修筑了大垭口至松山主峰柏油路一条和松山战役遗址保护性木栈道,并树立了46块松山战役阵地标志说明碑。目前,松山大遗址公园建设项目松山旅游小镇建设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四是加强宣传,充分开发利用抗战遗址遗迹作用,扩大龙陵松山知名度和影响力。2008年,在龙陵实景拍摄36集电视连续剧《滇西1944》,2009年,由保山电视台策划,凤凰卫视、云南电视台、云南日报、保山日报、春城晚报等主流媒体参与,开展“滇西抗战老英雄鲍直才重访松山”活动,2010年,与央视4频道《走遍中国》栏目联合拍摄完成了4集纪录片《松山大血战》,制作了松山抗战题材MV精品《忠魂颂》进行宣传推介。2011年,邀请云南电视台《经典人文地理》栏目组到松山拍摄《中国远征军》系列记录片《松山战役》,并制作了《松山战事》纪录片光盘。2013年,央视9套纪录片频道到我县取景拍摄了大型历史纪录片《南侨机工》。
二、存在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一些乡镇、部门对抗战文化的战略价值认识不到位,不能深刻认识到抗战遗址遗迹的重要性,不能深刻认识到抗战遗址遗迹作为承载抗战文化的重要物化载体,是不能再生的珍贵遗产和文化资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宝贵的历史价值,面对大量流失损毁的现实,听之任之,或持等待态度,重经济、轻文物保护管理现象普遍存在。
(二)保护管理不到位。一是抗战遗址遗迹的保护,乡(镇)、村级既没有专职机构和人员编制,也没有资金对其进行保护,抗战遗址遗迹的保护还处于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如龙陵白塔日军司令部、第11集团军指挥部(龙新乡廖家寨文化大院)等。二是乡镇列入国家、省、市、县级保护目录的抗战遗址遗迹相对较少,没有树立文物保护标志碑进行保护,好多痕迹经过多年雨水冲刷、人为破坏或牛马踩踏,损毁严重。三是抗战遗址遗迹分布在全县多个乡镇,点多面广,有的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管理难度较大,同时受自然损毁、树木生长等因素影响,全县抗战遗址遗迹损毁较严重,部分遗址只留下了较浅的战壕、战坑痕迹。
(三)利用价值不突显。一是底数不清,抗战资源整合不到位,对抗战遗址遗迹资源的保护、挖掘、开发、利用没有一个统一规划,现有的资源优势和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二是抗战遗址遗迹保护和利用,没有纳入政府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不能很好的发挥效益。三是基础设施滞后。如:以松山为核心的抗战文化已经成为市县着力打造的品牌,但是,目前全乡还没有一家上档次的餐厅,没有农家旅馆餐馆,没有星级宾馆,接待能力及服务旅游的能力还是空白,现有的硬件设施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四)资金严重短缺。一是缺乏保护资金。抗战遗址遗迹保护利用,从普查到资料挖掘整理,从规划保护到抢救利用,都需要资金作支撑。据调查,除国保文物单位不定期有少量维护经费外,省保、市保、县保抗战遗址遗迹保护经费基本没有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虽然对一些遗址遗迹进行了认定挂牌,但由于经费缺乏,使保护流于形式,没有实施有效保护,如:白塔日军司令部等。有的抗战遗址遗迹房屋被拆迁,阵地遗址被农民耕种,全部失去了原来的模样,恢复和保护工作很难进行,更谈不上开发利用,如:第11集团军野战医院及渡口等。二是缺乏相应工作经费。收集整理编纂史料难度大,资料缺失。文物征集不及时,流失现象突出。许多抗战文物散落民间,得不到有效保护和利用,有的甚至被邻近地方收走。全县抗战纪念场馆的展示大多是图片多、文物少,缺乏历史厚重感。
(五)宣传推介乏力。一是受融资不足、专业人员缺失、基础设施滞后等诸因素的影响,龙陵抗战文化还不能全方位、多角度的通过各种渠道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向海内外强力推介。二是缺乏高品质的影视剧及记录宣传片等文艺作品反映龙陵抗战文化,也非常缺乏知名主流媒体持续宣传推介,使龙陵抗战文化及松山战役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大。三是对抗战遗址遗迹保护和利用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氛围,干部群众保护意识淡薄,对抗战遗址遗迹不甚了解,无保护的思想和行为上的自觉性。四是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如:专业的导游讲解人员、商品包装营销人员、对外宣传推介团队或人员、专业的遗址保护人员等等。分工不同的各类专业人员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迅速打造抗战文化品牌进程的重要因素。
三、工作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坚持“全面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坚持人工营造与保持原貌相结合的原则,树立热爱龙陵、建设龙陵、保护原生态,开发挖掘保护并重的思想,把保护和利用好抗战遗址遗迹资源作为开发的前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决杜绝破坏性开发,防止“建设性破坏”, 使抗战文化与经济发展更好的融合。结合龙陵实际,制定出台更加切实可行的政策性法规,使广大群众自觉主动的参与抗战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利用。
(二)通力协作,提升管护能力。一是整合资源、合理调配设置专职人员,做到专职专用,更好的对抗战遗址遗迹进行管护,使抗战文化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发挥。二是制作抗战遗址遗迹标志碑,适时统一规划,界定法定保护和利用区域加以保护。三是各乡镇要充分挖掘抗战文化资源,收集、整理抗战文物和史料,使全县一些有价值的文物和事迹史料得到有效的保护。
(三)统筹开发,发挥抗战文化效益。一是进行普查,摸清家底。组织开展一次全县抗战遗址遗迹专题调查和登记,掌握全县的抗战文化资源情况,并将相关史料进行衔接与融合、丰富、充实我县抗战文史资料。同时,将符合条件,有重大意义和开发价值的抗战遗址遗迹列入县级保护目录,进行有效保护和逐步开发。二是高标准、严要求做好全县抗战遗址遗迹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邀请遗址遗迹保护、开发方面的权威专家和机构,结合全县交通特点及遗址遗迹情况制定、完善发展规划,逐步实施。三是政府要树立统筹开发理念,把全县抗战文化与旅游文化有机结合,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形成一个以松山旅游小镇为主,县城著名抗战遗址遗迹为辅,乡镇抗战遗址遗迹为点的抗战文化旅游产业链:县城—松山—惠通桥—怒江沿岸渡口—平达—象达—龙新—县城,突显抗战文化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加大投入,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项目申报力度,争取国家、省、市扶持,整合资源,打造抗战文化品牌,推动龙陵抗战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二是将抗战遗址遗迹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投入比例,进行遗址遗迹的维护和管理。三是加大对文物的收购力度,增加抗战文物征集经费,防止文物流失,丰富龙陵抗战纪念馆展示内容。四是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政府主导、旅游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谁投资、谁使用,谁受益”原则,找准保护和利用平衡点,允许社会其他主体包括产权单位、企业和个人参与抗战遗迹故(旧)居保护利用工作,多方筹集修缮、搬迁、改扩建的资金,使抗战遗址遗迹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五)强化宣传推介,提高影响力。一是要在宣传促销上不断创新,精心策划包装。注重整合外宣、网管、广电等部门的力量,发挥现有抗战老兵、抗战老兵后裔、抗战史研究人士的作用,在对外宣传的深度、广度上下功夫,切实做好抗战文化品牌的宣传推介,逐步提高知晓率、影响力。二是打造以松山为重点的抗战文化品牌。围绕松山抗战主题,穿插各抗战遗址遗迹点史料,拍摄一批具有较好社会效益的抗战影视作品,力争在中央电视台主要电视频道播出,让松山抗战文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三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引导群众参与保护,并踊跃捐出抗战文物,统一保管和展览。另外,利用遗址遗迹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抗战实例在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四是着力打造专业队伍。建立和完善抗战文化旅游人才培训计划,注重管理人员、学术研究人员、讲解人员的培养,特别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服务导游队伍,从各景点周边村寨选取有一定文化的群众作为协助队伍进行培训,让群众能以朴实、生动的语言介绍景点及景点抗战背景,增强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