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龙陵县政协常委会2014年工作计划,决定于2014年2月—9月,对全县交通工作进行民主评议。评议工作由政协主席杨魁任组长,副主席范兰萍、闫双芹任副组长。评议步骤:一是制定民主评议方案;二是听取县人民政府2011年以来全县交通工作情况通报;三是深入基层调研。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查阅相关材料、发放问卷调查表等方式进行。现提出以下评议意见:
一、评议过程及结果
2月28日,县政协第八届五次常委会议听取了龙陵县人民政府2011年以来全县交通工作情况通报;4月15日—17日,调研组深入龙山、碧寨等6个乡镇进行评议调研。在乡镇召开了由乡镇领导、政协委员和部分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在县城召开了交通运输系统二级班子座谈会和全县交通工作要素部门座谈会。
调研中,共召开座谈会8个,参会人员200人次,实地察看7个点,发放问卷调查表103份,收回103份,征求到意见建议109条。其中,交通局干部队伍建设情况满意99份占96.1%,基本满意4份占3.9%,不满意0份;交通规划及规划执行情况满意89份占86.4%,基本满意14份占13.6%,不满意0份;交通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及建设情况满意88份占85.4%,基本满意15份占14.6%,不满意0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开展情况满意77份占74.8%,基本满意26份占25.2%,不满意0份;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满意100份占97.1%,基本满意3份占2.9%,不满意0份。总体评价满意率为94.2%,基本满意率为5.8%。
二、基本情况
2011年以来,县人民政府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公路通畅率连续三年成倍增加,全县交通事业稳步推进,成效明显。
(一)交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交通运输工作立足于服务龙陵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以高等级公路建设为重点,初步建成了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三年来,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01944万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沥青(水泥)路557.6公里,其中农村通村通畅工程371.4公里,完成总投资36901万元。一是实现全部乡镇通硬化路。全县通车里程达1982.04公里,通乡公路硬化率100%。全县121个村(社区)已有83个行政村(社区)实现了路面硬化,通村公路硬化率68.6%。二是交通服务网络初步建成。全县共有营运客运车辆189辆,客运企业1户,货运企业1户,机动车维修企业213户。开通客运班线38条,建成投入使用农村客运站2个,棚式招呼站6个,日发客运班次168班次,乡镇客运班车通达率100%;通班车村民委员会93个,未通班车村民委员会23个,通达率80%,基本满足群众出行要求。
(二)项目建设和管养工作稳步发展。一是在建项目顺利推进。实施2013年238.9公里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项目,提前实施2014年农村公路通村通畅工程250公里,龙山至勐柳村出口公路27公里;建成45个农村客运招呼站,保腾高速公路(除龙川江特大桥)已全线通车;龙瑞高速公路龙陵段进展顺利。二是按照“县道县管,乡村配合,乡村道乡村养,县级公路部门指导监管”原则,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全县列养农村公路172条1584.583公里,基本实现管养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三是认真组织开展示范路创建活动。建示范乡镇3个,示范路县道2条,示范乡道3条,示范村道6条,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三)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一是完成国道G219黄草坝至南伞公路(黄草坝至象达段)、国道G219黄草坝至南伞公路(象达乡至龙镇桥段)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省发改委评审)、初步设计,其他支撑性报件已获相关部门批复或备案。二是施甸七零七至龙陵龙山卡红色旅游公路有序推进。其中,松山至龙山卡段已开工建设。三是完成三达地至木城隔界洼二级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并报省交通运输厅审查。四是完成国道G320线保山境内段潞江坝至龙陵花桥段二级公路初步设计。五是完成龙镇桥至等养渡口边防公路工可批复及施工图设计。六是完成龙江赧烈河至芒市高埂田公路的工可编制。
(四)专项整治初见成效。一是路政巡查力度加大。坚持路政管理严抓不懈的原则,严格执行路政行政许可受理办结时限制,较好的保护了公路路产路权不受侵犯。二是出租车整治成效明显。成立出租车管理办公室,制订了《龙陵县城区客运市场整治工作方案》等制度,对全县出租车进行统一规范管理。三是强化安全监管。健全交通工作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海事安全检查等活动。三年来,无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五)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机制,配齐配强班子成员,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设立乡镇交通管理所,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队伍建设,为开展交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部分乡镇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认识程度有差距。只强调协调配合,忽视了整体推进,只求多不求精,存在重建轻管现象。二是部分乡(镇)、村干部对公路建后管养工作认识有差距。认为管养工作是交通部门的事,没有把乡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纳入基层政府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和村民自治的范畴。
(二)建设资金严重短缺。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公路建设自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严重不足,加之公路建设欠账过大,资金到位率低,部分交通工程难于立项,公路建设项目推进难。二是养护资金不足。农村公路养护存在失修失养现象,养护机械配套不足,老化严重,养护生产资料应急储备不够,公路养护科学化水平较低。三是县级筹融资难度大。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上级补助偏低,县级筹资负担较重,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技术等级未得到实质性提升。
(三)道路建设质量不够高。一是新建和改造的通乡通村道路,由于设计规划标准不高,其配套设施多数未同步建设到位。部分道路坡陡、弯多,大部分乡道和村道缺乏排水措施、路肩、路牌和安全警告标识,特别是个别急弯、危险路段缺少相应的安全标识和警告标识,存在交通安全隐患。二是全县村组道路点多面广线路长,大部分村民小组路况差,还没有实施道路硬化,晴通雨阻,雨季道路坍塌较多,水毁比较严重,群众出行难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三是超载车辆多,对老路损毁严重,修补难度大。
(四)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乡村公路的管养机制不建全。对乡村道路的养护管理工作,仍处于“四无”状况(无固定管养机构、无专业养护人员、无经费保障、无养护设备)。二是乡镇管养机制不配套。没有健全的交通管理机构和相应的编制人员,经费不足,人员流动大,给公路管养带来极大困难。
(五)群众养护意识淡薄。一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部分群众在公路产权范围内进行种植和在路面上堆放杂物,占道经营、打谷晒场、路边采砂取石等现象随处可见,导致路产路权和路政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二是部分管护人员责任心不强。边坡草、路边草、杂物清理、坍方清除和对涵洞、桥梁、排水沟疏通不及时,凸凹路面和路肩不及时进行修补,出现路面路肩不整洁等问题。三是群众对乡村公路管理养护意识不强,“谁受益,谁管理,该谁管,如何管”的问题仍然是乡村公路管理中应该研究解决的问题。
四、工作建议
(一)强化领导,提高思想认识。一是进一步明确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工作目标,建立和完善乡(镇)、村的考核机制。县人民政府应出台我县乡村公路养护标准和管理办法,对全县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职责、养护管理、路政管理、资金保障、考核奖惩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及要求,做到“建养并重,有路必养”,为养护工作监督考核提供依据。二是把乡村公路养护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列入交通部门、乡(镇)党政领导目标考核内容;乡(镇)要把辖区内乡村公路养护工作任务列入村级目标管理考核的范围。三是建立长效机制,提高乡(镇)、村组对此项工作的思想重视和工作责任感,着力解决重建轻管问题。
(二)注重发展,抓好路网规划。一是科学修编交通规划。结合交通政策和龙陵实际,立足于全县经济、产业发展和城镇发展的大框架,对全县公路网和设定标准进行综合考虑,加大前瞻性工作研究,精心做好交通规划的修编工作,调整充实项目库,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保证有新的项目支撑,实现滚动式发展,做到规划一批、论证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特别是抓好大自然村的前期规划和储备,提升公路等级,积极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认真做好站点建设规划。以服务民生为主线,加快农村客运站点、棚式招呼站和城区公交车站建设,开通城区公交车,使全县站场布局更为合理,全力提升全县交通运输服务能力。三是继续巩固出租车市场整治成果,加强行业监管,保证市场纯净。
(三)多方融资,破解资金瓶颈。一是抢抓机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强与省市交通部门的联系,积极申报一批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的农村公路大项目,用足用活上级政策,争取更多的资金扶持。二是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县人民政府应当把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和县级配套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乡(镇)、村自筹解决一部分,可采取投工、投劳解决;同时,鼓励社会和个人积极捐资赞助一部分,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三是保证公路管理养护资金投入。建立完善以县职能部门为主的公路管护体制和以县、乡、村级投入为主的管护资金渠道,县政府要把乡村公路的养护经费和县交通部门从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养护经费要及时到位,足额拨付,保障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
(四)细化措施,完善配套设施。一是要将主要干线和农村路网的配套设施建设当作重点工作来抓,完善农村公路排水设施和安保设施,设立路肩、路牌和弯道、桥梁、学校、村庄、路口、陡坡等重要路段交通安全标志、标线设置,增加会车点,提高交通安全质量。二是创新村道管理养护机制。结合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成立专业养护队伍,配备养护工具和车辆,全面推行村道集中养护,提升养护管理水平。三是加大治超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购置治超装备,强化治超工作措施,遏制超载车辆对路面造成的损毁。
(五)设立机构,提升管理水平。一是建立完善乡镇交通管理所,增加编制,配备专职人员2至3人,专职专用,并进行业务培训,为乡村公路的“建、管、养”提供人员和技术支撑。二是尽快建立完善交通部门道路质量监督站,增加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加强工程建设技术力量,落实工程监管人员质量负责制,确保工程监管到位,保证工程质量。
(六)加大宣传,营造社会氛围。一是积极宣传引导,发动群众充分参与。树立乡村公路“养护靠大家”的理念,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认真履行好“建、养、管”的责任,明确村道是社会的共享资源,村民委员会为养护管理责任主体,增强群众爱护公路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加强交通安全意识教育。利用电视、广播、张贴标语等方式向群众宣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提高群众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三是加强农村示范路建设,绿化、美化、交通标识等要到位,使道路文化和旅游文化有机结合,提高群众的管护意识,自觉投身于爱路护路队伍,使“我受益,我管理”的管护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管护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