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多年来,我省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今年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保山市政协主席朱宏春将目光放到了教育问题上。
“我省在学研究生总量仅占全国的1.83%,云南籍大学生返滇就业创业不到一半,每万人拥有高技能人才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9.3%。”朱宏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办学特色不够鲜明,不能很好适应全省产业发展和就业需求,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令人担忧,其次,教育对科技、人才发展的基础支撑不足,人才缺乏、流失现象严重。
如何破解教育支撑不足与科技人才实力不强这一对矛盾?朱宏春认为,应着眼全省现代化建设全局,推动教育强省与科技强省、人才强省贯通融合。健全引智引才政策体系,提高政策含金量,吸引在滇就读大学生留滇创业,引导云南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壮大全省人才总量。推动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精准对接全省重点产业发展和就业需求,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加大科研攻关和产业工人、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科研成果产业转化率和毕业学生就业率。
“解教育质量偏弱与群众期盼日益提高也相互矛盾。”朱宏春接着告诉记者,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就学问题依然揪心烦心,全省高考一本上线率低于重庆、四川、贵州等西部省市。然而,云南高等院校国家级一流学科较少,广大群众对享有优质公平教育又有着很高的期盼。
“我们应该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夯实义务教育基础,全面推动高中教育扩容提质。”朱宏春说,除了解决好学前、义务、普高问题,还要积极推进普职融通,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实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行动,提升云南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和评价反馈体系,引导各方主动履责、形成合力,同时解决好“双减”、校园安全等领域的难点堵点问题,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乡村弱、局较散、规模小、编制紧、设施差,是我省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短板,也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与配置不优的矛盾。”朱宏春建议,优化城乡校点布局,推广集团化办学模式,提高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实施名师培引计划,壮大优质师资队伍。加大对边远山区倾斜的力度,持续改善乡村办学条件。
此外,朱宏春还建议,要解决好投入需求增加与资金保障困难加剧的矛盾,确保学校公用经费、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同时探索建立社会助学基金,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构建多元投入体系,更好适应教育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