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派团体  >  正文

党派团体

论九三学社参政议政的政治体系建设 魏国彬

发布日期:2014-12-04 10:45     来源:      点击量: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转型背景下,九三学社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九三学社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政治建设问题:要注重夯实参政议政的思想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共识;要完善参政议政的组织机制,以专家治社原则塑造九三特色形象;构建参政议政的科学流程,以智库型团队建设探索政党发展模式。

关键词:参政议政、政治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家治社、专家智库

自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作为参政党的九三学社,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转型背景下探索和研究九三学社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政治建设问题,主动适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与民主协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这就成为我们九三学社提升参政议政能力与水平的关键。

一、夯实参政议政的思想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合作共识

根据中国共产党革命先辈开创的民主政治生态,执政党和参政党是一种肝胆相照、相互监督、长期共存的政治盟友关系,是一种民主合作关系。能够建立民主合作的政治盟友关系,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就必然存在政治共识。把握这种政治共识,作为参政党的政治盟友,我们九三学社才能够夯实多党合作与民主协商的思想基础。

作为民族价值体系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本质内涵,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国家形成强大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维系国家和民族的思想纽带,是维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基石。因此,核心价值观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产生重大影响的根本政治思想,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民族、党派和团体的价值判断。正是基于这样的功能,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他们都必须重视构建核心价值观,重视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重视发挥核心价值观凝聚所有民族与整个国家力量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构建核心价值观都是在继承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之上提炼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以具有普遍性的共识观念作为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中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正在为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而奋斗,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为此,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发展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表述,这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精神要素的深刻揭示,是对社会主义时代和人民群众现实需求的永恒关照,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全面总结,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具有普遍性的思想观念。

九三学社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我们九三学社一直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同志在2009年举行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本身就是精神,就是价值观。”[1]九三学社攀枝花市委吴雨秘书长认为“爱国、民主、科学历来就是我社核心价值观的体现”[2],是九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在九三学社举行的“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征文活动中,笔者曾经在《论九三学社的核心价值观》一文中直接提出,爱国、民主与科学不仅是我们九三学社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九三学社的核心价值观。内蒙古区委宣传部的王英社员持有相同的观念,认为“‘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是九三学社全体成员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所有九三人乐于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是九三人性格特征的集中体现。”[3]因此,把九三学社爱国、民主与科学的优良传统,当作我们九三学社的核心价值观,这在九三学社社员内部已经初步形成一种思想共识。

如果九三学社果真把爱国、民主与科学的优良传统当作我们九三学社的核心价值观的话,那么九三学社的核心价值观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直接与必然的联系。第一,爱国与民主不仅是九三学社的核心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完全相同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民主”放在“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层面,把“爱国”放在“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层面。作为九三学社的核心价值观,“科学”尽管没有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在社会价值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实际上是追求科学真理精神的体现。第二,九三学社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均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具有形成相似性。韩启德主席认为:“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尽管前后有所不同,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其具有一以贯之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特别是通过经典教育和礼乐培养,使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成为集体无意识行为。”[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是儒家思想的升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我们九三学社的英杰们周培源、邓稼先等先辈同志不仅以科学研究实践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而且还以九三学社爱国、民主与科学的光荣传统证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相似性。第三,九三学社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人民利益在价值层面上的反映,具有利益一致性。郑晓丽认为:“我国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九三学社与共产党在政治基础、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奋斗目标上越来越趋同,与其他民主党派在社会基础和政治代表性上、在纲领和成员的构成上越来越趋同。”[5]

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普遍性,与九三学社核心价值观存在完全相同性、形成相似性和利益一致性,因此,九三学社与共产党之间也就必然存在思想基础上的共通性,两个政党产生政治认同就有了思想基础,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九三学社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证明,九三学社能够和共产党肝胆相照、相互监督、长期共存,建立协商合作的盟友关系,其根本原因也就是九三学社与共产党之间在核心价值观上具有共通性。因此,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转型背景下,九三学社要紧紧把握核心价值观的共通性,以理论学习和思想讨论来加强九三学社的思想建设,夯实九三学社参政议政的思想基础,增强九三学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共识。

二、完善参政议政的组织机制,以专家治社原则塑造九三特色形象

九三学社爱国、民主与科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爱国是观念层面的思想旗帜,是九三学社的根本追求目标;民主是制度层面的政治旗帜,是九三学社的目标实现途径;科学是物质层面的具体实践,是九三学社的特色工作方式。因此,以行业专家开展科学实践,以科学实践开展民主协商,以民主协商实现爱国精神,这是九三学社以专家治社原则完善参政议政组织机制的理论基石。专家治社原则反映九三学社的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塑造九三学社的政党特色形象。坚持专家治社原则,九三学社就必须为行业专家参政议政提供组织保障。

坚持专家治社原则,塑造九三学社的政党特色形象,这就要求九三学社做到:第一、专家主政,对内强化对社内专家积极参政议政的凝聚力。九三学社是中高级知识分子的政治家园,以各行各业的专家作为自己的人才支撑力量。只有强化专家主政特色,尊重行业专家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行业专家的作用,九三学社才能够增强自己的人才凝聚力。第二、榜样示范,对外增强九三学社对各行各业专家的吸引力。俗语说道,文人相轻。九三学社实际上是以“文人”(专家)为主体的政治组织,这些“文人”在内心里实际上是存在傲气的,总是会流露出对不如自己的人的轻视。因此,九三学社要强化权威效应,将优秀专家树立为政治榜样,以权威专家的光环效应吸引社外的行业专家,以榜样的力量激发社外专家的入社动机,不断提升九三学社社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只有这样,九三学社才能够夯实参政议政的人才基础。

坚持专家治社原则,提供专家参政议政的组织保障,这就要求九三学社做到:第一,构建专家治社的遴选机制,确保著名专家担任地方基层组织领导。九三学社要完善地方基层组织(各级市委)干部人事制度:制定专家治社的资格条件和选拔标准,以资格审查筛选著名专家入围候选人;制定地方基层组织干部人事工作程序,通过社内支部组织在入围候选人当中民主推荐正式候选人;借助地方基层组织全体会议票决正式候选人,形成正式推荐候选人名单提交中共市委统战部;经过中共市委研究决定九三学社地方基层组织负责人选,在法律程序内最终任免地方基层组织负责人。第二,搭建专家治社的组织平台,确保行业专家进入地方基层组织机构。作为九三学社的地方基层组织,九三学社市委是参政议政的最主要机构,因此,专家治社就主要体现在市委一级。搭建专家治社的组织平台,就是要遴选好市委委员,要保证行业专家在市委委员当中占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席位;要设立参政议政委员会,确保参政议政委员会的成员全部为基层行业专家。第三,创建专家治社的实现途径,确保骨干专家培育参政议政品牌团队。九三学社地方基层组织要注意创造条件,构建参政议政激励机制和骨干专家培育机制,让行业专家主动投身到参政议政调研咨询工作当中来,逐渐成长为参政议政的骨干专家;让骨干专家有机会团结志同道合者组建调研咨询团队,协同研究开展咨询报告工作。总之,只有提供参政议政的组织保障,在遴选机制、组织平台和实现途径上为专家治社创造条件,九三学社才能够确实提升参政议政能力,才会格外凸显政党特色形象。

三、构建参政议政的科学流程,以智库型团队建设探索政党发展模式

既然九三学社具有爱国、民主与科学的优良传统,那么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转型背景下,九三学社怎样才能够进一步发扬这种优良传统,适应这种社会转型呢?立足于九三学社的核心价值观,从科学研究的规范运作出发,以骨干专家带动团队建设,在每一个市级组织建成由2-3个专家团队组成的九三智库,以九三智库推动参政议政,最终形成一种具有政党特色的参政议政模式,这是我们九三学社应该坚持探索的政党发展之路。

第一,研究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特点,科学把握九三学社人才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表明,中国共产党不仅与九三学社展开政治合作和民主协商,还且还与民主同盟、民主建国会、致公党等其他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合作与民主协商。因此,九三学社在政治合作和民主协商过程中就不是一个孤立的合作角色,而是存在于政治合作和民主协商这个比较场域中的具有多个竞争对手的参政角色。有比较才会有特色。政党特色就是在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活动的比较中形成的。要想在政治合作和民主协商这个比较场域中形成自己的政党特色,九三学社就必须研究分析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特点,科学把握九三学社的人才优势,以科学调研与科技咨询作为九三学社的参政议政切入点,以此凸显九三学社的科学爱国精神。

第二,出台参政议政调研课题指南,引导各行业专家关注社会问题。九三学社各级组织应该围绕九三学社的人才优势研究本地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党和国家政策与本地发展实际的结合点,研究国家战略与重大项目在本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出台参政议政年度调研课题指南。九三学社市级组织应充分重视各支部的积极主动性,分配指标引导各支部参与调研课题的申请,制定奖励措施激励行业专家参与课题调研,引导行业专家关注和把握社会亟需急切解决的重大问题,以此推进九三学社的参政议政,提升参政议政的能力与水平。

第三,以调研项目开展参政议政调研,鼓励长期合作逐步形成团队。九三学社市级组织要有意识引导各支部申请调研项目,鼓励各支部根据本支部的人才优势积极开展调研活动,鼓励各支部所有成员都参与到调研项目当中来,鼓励项目组成员长期分工合作,力争在本支部的优势领域逐步培育形成调研团队。九三学社市级组织还可以为成绩突出的支部调研团队在本地村落或单位设立固定的调研帮扶基地,以参与地方发展的形式与地方政府或基层组织长期开展帮扶合作,以合作建设成绩展示帮扶实效,证明调研团队的品牌效应。

第四,重视骨干专家在智库建设中的地位,加强专家智库团队建设。九三学社市级组织要以项目团队为立足点来设计制定团队建设规程,以调研项目为抓手推进调研团队建设,以培育骨干专家为着力点建设调研团队,以专家智库为团队建设目标塑造九三学社参政议政的党派特色。这就要求在参政议政过程中,九三学社市级组织要充分重视骨干专家的重要地位,发挥骨干专家在九三智库建设当中的领军作用,让其代表九三学社主导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作与民主协商:市委成员吸纳骨干专家,参政议政委员以骨干专家为主体,制定课题指南充分尊重骨干专家的主导权,创造条件支持骨干专家开展调研活动,专题协商、对口协商、当面协商等民主协商要将骨干专家推到政治协商前台,科学调研与科技咨询要充分发挥骨干专家的行业权威效应,各种荣誉要优先授予骨干专家。

总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转型背景下,九三学社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九三学社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政治建设问题。在思想建设上,九三学社要注重夯实多党合作与民主协商的思想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共识,克服参政议政的心理阻力;在组织建设上,九三学社要完善参政议政的组织机制,以专家治社原则塑造九三特色形象,突出参政议政的品牌效应;在政治建设上,九三学社要构建参政议政的科学运作流程,以智库型团队建设探索政党发展模式,提升参政议政的能力与水平。

[1] 韩启德:《韩启德主席在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九三学社中央网http://93.gov.cn/html/93gov/bsjs/ldcy/zhuxi/hqdzx/jh/130117153624498093.html,2013-01-17.

[2] 吴雨:《论九三学社的核心价值观》,九三学社攀枝花市委网http://www.pzh93.gov.cn/xxyj/tzll/136077.shtml,2010-05-04.

[3] 王英:《论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及践行之道》,九三学社内蒙古区委网http://www.93nmg.gov.cn/html/sheyuanluntan/201111/24-492.html,2011-11-24.

[4] 韩启德:《韩启德主席在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九三学社中央网http://93.gov.cn/html/93gov/bsjs/ldcy/zhuxi/hqdzx/jh/130117153624498093.html,2013-01-17.

[5] 郑晓丽:《论政治和谐视域下九三学社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