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政协龙陵县八届常委会2014年工作计划,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及相关部门领导组成调研组,由副主席闫双芹任组长,于2014年5月13日至6月5日,先后深入木城、龙新等乡镇,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情况介绍、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领导重视,底数清楚。根据中央、省、市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有关精神,我县及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迅速组织人员,完成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登记及项目筛选、整理、审查、申报等工作,有重点地了解和掌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及保护现状,基本摸清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底数,涉及濒危民族语言,民间音乐、戏剧,传统工艺和习俗、民族民间传承人等12个类别,共300多个子项目。
(二)多措并举,成果丰硕。一是申遗工作有序推进。在扎实开展普查工作的基础上,文化部门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传承人申报工作,截至2013年底,全县共申报建立省级名录12个(项目6个、传承人6名),市级名录55个(项目26个、传承人29名),县级名录43个(项目19个、代表性传承人24名)。二是收集整理出版了《龙陵县民族民间音乐集成》、《龙陵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等书籍。三是组织命名“中国民族民间歌舞艺术之乡”和市级“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民族民间刀杆之乡”、“民族民间美术艺人”。四是彝族乐器酒醉筒和牛头琴获国家专利,《刮切切嘟啦》、《天亮小雀》等多个少数民族歌舞分获省、市、县殊荣。五是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开展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群众宣传推介非物质文化。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倾力支持乡镇 “乡情展室”建设,着力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七是保护和鼓励传承人传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培训工作日益加强。
(三)机制完善,管理规范。出台了《龙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龙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标管理责任书》等文件,足额发放省、市、县传承人生活补助,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工作机制,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开展。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机构不全,队伍薄弱。一是我县虽已按省市要求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但人员编制没有得到落实,具体工作由县文化馆承担,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乡镇非遗保护工作由文化站人员兼任,人员不专、力量不足。二是我县目前兼职的工作人员大多非专业出身,且部分人员年龄偏大,业务不精,技术不强,工作起来力不从心,有的乡镇文化站根本无暇顾及非遗保护工作,很难适应非遗保护综合性、专业性、长期性和持续性的工作要求,严重制约着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整理、申报、传承和保护工作。
(二)宣传滞后,认识不足。一是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内容不了解或知之甚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没有形成全社会参与保护传承的意识和氛围。二是部分单位、乡镇保护意识淡薄,没有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存在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三是部分代表性传承人对自己所保存的文字资料和非物质文化实物安全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带徒授艺、创新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规划缺失,进程缓慢。一是我县的扶贫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等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未能得到紧密衔接,部分具有非物质文化元素的村庄规划缺乏统筹性,对非遗文化的自我完善和管理十分不利。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除极少数传统行业还保持一定发展规模外,多数以传承人的个体小工厂、工作室、家庭小作坊为主,规模小、利润薄,市场竞争优势不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不明显,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丧失市场吸引力传承困难,保护进程缓慢。
(四)资源流失,后继乏人。一是受现代多元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靠口传心授的文化遗产不断流失或被融合变异。二是部分地区在民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一些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建设性毁弃而流失。三是非遗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不了解,不感兴趣,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传承人断层凸显,民间艺人所剩无几,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如象达的泥塑等技艺传承人独一无二且年近九十,存在人亡技绝的危险,加之保护工作专业人才匮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步维艰。
(五)创新不够,研究不深。一是受历史变迁、传统传习、思想、观念、素质等诸因素影响,许多非物质文化停滞不前,无力创新。如象达纸伞,平达园子话等。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宽泛,囊括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人类学等众多学科,仅基础性工作就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我县前期工作都还没有做扎实,更谈不上开展有价值的理论学术研究,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商业营运的思维总体滞后,潜在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
(六)投入不足,设备落后。长期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没有专项经费,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装备,工作手段落后,现有资源库中以文字的东西居多,声像的资料几乎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抢救、人员培训、资料整理、保护利用等工作进展缓慢,部分工作领域还存在空白现象,严重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三、工作建议
(一)完善机制,配强队伍。一是认真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领导责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 “文旅扬县”战略的重要工作之一,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二是尽快成立龙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落实县乡工作人员编制,有计划地招录、整合、培训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选优配强工作队伍。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一是做精主题宣传。围绕“文化遗产日”精心策划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提升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晓率。二是做热活动宣传。以重大节庆、传统民族节日、文艺活动为载体,添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或节目,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民俗活动,普及非遗保护知识,营造良好氛围;在有条件的中、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教育。三是做强媒体宣传。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报纸、杂志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在政务或职能部门网站开设专栏,介绍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众提供交流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图片和资料的再补充,为筹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奠定基础。四是做好学术宣传。努力扩大对外交流和学术研究,积极向外推介、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把握原则,科学规划。一是按照“长远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抓紧编制《龙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别的不同特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其文化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不仅要保护其表现形式,而且要保护与其相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二是充分衔接发改、住建、扶贫、新农村建设等规划,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保护格局。
(四)建章立制,形成合力。一是针对目前非物质文化传承后继乏人和专业人才紧缺的现状,加快制定人才培养、带徒传艺、传承奖励等制度,尽早制定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管理办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范化。二是加快推进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命名工作,为传承人筹资出书立著,为传承人开展传习提供必要条件,以助学、奖学等方式鼓励传承人培养更多后继人才,吸引、激励更多人才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三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培育一批与县域经济关联度大、具有一定拉动作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精心打造一批精品项目,以点带面,领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四是健全县、乡、村、组分层保护体系,实行严格的分级保护制度。五是建立联动机制,注重与旅游、文化、“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结合,统筹发改、财政、扶贫等部门的项目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实现“申报与保护并重、开发与利用并举”的综合协调发展模式,提升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
(五)深入研究,创新发展。一是在不失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不断注入时代气息,创新传统文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在价值和吸引力永续不断,薪火相传。二是邀请专家、学者、热心人士和志愿者组成调研组,对相关资料和重点项目进行深度研究,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征集、挖掘、整理、认定和申报工作。三是强化实物收集,创造条件建设展馆、传习所,编写专著,建好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六)增加投入,强化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把非物质文化保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购置必要办公设备,切实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条件。二是积极引导和鼓励个人、企业、社团等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是悉心遴选一批重点项目,尽快申报国家级或更多省级保护名录,努力向上争取专项经费和建设项目。四是积极探索资金整合途径,找准市场经济切合点,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充分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切实推进“文旅扬县”的顺利实施。